漏斗胸(Pectus excavatum)



簡介:凹胸或可稱為漏斗胸(funnel chest)是最常見的一種胸廓異常,發生率約為1/300;男女比約為4/1。約大月1/4病人有家族史。

診斷: Pectus Excavatum ICD-9 CM 754.81

   ※有手術適應症者多數合併有心肺功能之障礙及脊椎側曲等情形(thoracogenic scoliosis 737.34;tricuspid valve regurgitation 424.2, pulmonary valve regurgitation 424.3, mitral valve regurgitation and/or mitral valve prolapse 424.0, etc.)



治療:
 
除了正統手術治療以外,亦有真空吸引或以填充填平的方式治療,但吸引方式並無效用,且常造成皮下血腫,難廣為接受;而填充式,則只能改善外觀,對心肺功能毫無助益,亦不建議使用。

在手術治療上,較廣泛使用的有下列三種:

1. Ravitch procedure:已使用半個世紀的傳統手術,直到近幾年來,除了美、日、歐等較先進地區以外,仍是主要的治療方式;以胸前正中或乳下橫向切口,將胸大肌等與胸骨及肋骨剝離,重點在於切除變形之肋軟骨,但保留軟骨膜(perichondrium),並將胸骨反折處背側處做橫向骨折,以提高胸骨。手術後肋軟骨可再生。但手術後再生之肋軟骨未必平整,且對6歲以上之病人在有明顯骨化現象,即使手術成功,對呼吸功能的改善亦很有限,況且有高逹近1/4復發率,目前已漸漸被Nuss手術取代。

2. Wada procedure:將胸前壁連同胸骨及肋軟骨等切下,並做翻轉,使向內的凹面變成向外的凸面。破壞性極大,且經長期追踪,效果不良,已很少使用。

3. Nuss procedure: 67036B +thoracoscopy:由Dr. Donald Nuss於1986發明,經過了十年的經驗才發表,從此將漏斗胸手術推向微創手術之列。與傳統手術不同,Nuss手術是以弧狀金屬矯正板置入胸腔內將前胸壁頂起,約三年後再將移除;手術中不切除任何組織;為本院目前主要的治療漏斗胸手術方式。


治療時機:若有心肺壓迫情形,則應儘早治療;惟因骨骼硬化程度不同,在外觀上以4~12歲手術效果最佳。


手術前檢查及準備:

1.胸部X光檢查(PA, left lateral)

2.胸部電腦斷層檢查:可正確評估凹陷指數(最常用之凹陷指數Haller index:即胸腔內兩側肋骨內綠之橫徑長度/脊椎前緣至胸骨後緣之距離;一般約為2.5;大於3.25即有手術之適應症;但常有例外,僅供參考。若有64切CT,則更能進一步評估每一肋骨及肋骨之形狀,對手術之效果更佳。

3. 心臟超音波檢查:由於凹陷之前胸壁會壓迫心臟,約90% 以上病人會有三尖瓣逆流(TR, tricuspid valve regurgitation)及肺動脈瓣逆流(PR; pulmonary valve regurgitation); 43%有二尖瓣脫垂(MVP, mitral valve prolapse)。

4. 肺功能檢查:約有1/4病人有限制性肺功能障礙。

5. 心電圖,CBC,PT/PT,全套生化。

6. 填寫自費同意書。



手術前準備:各項檢查結果;手術器械 (Nuss手術盤,各尺寸之矯正板各二支,stabilizers 4個)。

麻醉:全身麻醉,需氣管內插管及病患自控式止痛 (patient-controlled analgesia,PCA)

手術:預防性術前抗生素。一般不需放置尿管。手術採supine平躺,雙臂張開;消毒範圍抱括由頸部,上腹部及胸腔兩側的整胸部。切口採兩側腋中線之橫向約2~3公分切口,另於右側切口下約2公分處以0.5公分之切口置入胸腔鏡。在胸腔鏡的監視下,將矯正板放置妥當。手術後不用放置引流管或胸管。

手術後:PCA:可分靜脈及硬膜下兩種;維持3~5日。可用軟便劑(MgO)。術後抗生素使用:雖為clean wound, 但因有植入物,故仍使用抗生素cefazoline 至少四日,以減少感染之機會。
手術後: Chest X-ray PA view(手術當日或次日):確認pectus bar and stabilizer 位置;手術後殘留之皮下氣腫及氣胸,主要是因手術時所造成,不需治療,會自行吸收。若排尿有困難,可放置尿管。在扶持下,可下床活動。




出院準備:手術後約3~7日,病患停PCA後,可視情況出院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Dr. 朱志純 的頭像
    Dr. 朱志純

    台灣漏斗胸(凹胸)病友協會

    Dr. 朱志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