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從Dr. Donald Nuss發明了納氏微創手術後,這項技術革命性的改變了漏斗胸的治療觀念。 

這項技術的原理是在肋骨間置入一矯正板,利用外側的下方肋骨支撐起內側的上方肋骨。原理簡單,但變化很大,如肋間的選擇,矯正板長度及弧度的變化, 固定方式等等,使得每位醫師做的方法都不同,更造成了經驗多與少的差別。

早期,對不熟悉這項技術的外科醫師來說,可以藉電腦2D圖來幫助矯正板的設計:尋找適合的支撐點,選擇適合長度的矯正板,在電腦斷層圖上設計出適合的弧度(如下圖)。

pre-op-plain_12.jpg

隨著電腦斷層的3D影像技術的普級,,這項矯正板設計及製作也隨之進化到3D境界。早在十年前,我們就已利用電3D影像來設計及製作矯正板了(如下圖)。

圖片1.jpg

目前,3D列印被引進入這漏斗胸治療的領域。不但是有3D影像,更有胸肋的3D實體模型可供套量及設計。

但這設計仍有限制:其一,3D印列並不是製作出可置於體內使用的矯正板(支撐力不足, 目前法律亦不許可),而是印列出胸廓模型,供製作矯正板套量參考。其二,人體胸肋骨及肋軟骨的彈性並無法以3D列印模仿,可能有在3D列印模型上合適,但在人體上卻不合的問題,往往矯正板的設計仍需使在手術時調整。根據經驗,在實際人體上,矯正板往往比在3D模型上測量的要短少一吋,才會合身。而有經驗的醫師往往能在手術檯上五分鐘內立刻製出適合的矯正板。

S_6625743332186.jpg

S_6625768129507.jpg

3D印列,縱使有上述的限製,但對初學者仍是一項很好的參考及學習工具。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Dr. 朱志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1) 人氣()